【标杆院系】特色案例一: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12375”党建工作品牌

作者: 发布日期:2023-08-09 浏览次数:

一、问题背景

资助育人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帮扶,更应有精神内涵和社会效应。近年来,学院坚持党建引领,加快推进“党建+”资助育人新模式立体成型,紧紧围绕资助工作要点,严格按照上级通知及学校要求,高度重视协同育人作用发挥,以细化大数据为基础,帮扶引导为助力,服务社会为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工作载体,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二、具体措施

资助育人始于资助,成于育人。学院党委坚持和加强党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育人为本、精准资助,凝聚制度保障、队伍协同、平台建设三方合力,握指成拳,依托灯塔、领航、助航、扬帆四项计划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选贤赋能。

1)灯塔计划:取“金”用弘,以思想政治教育引航素质能力提升

学院党委坚持“五育并举”,持续围绕爱国、励志、诚信、感恩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丰富教育形式,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具象化交融,引导学生陶铸小我融入大我,让资助凸显育人成效。

一是深耕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基因。学院依托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开展党员师生爱国爱党主题教育,依托“三全育人”示范院系开展“红歌颂”主题红歌比赛,依托化学社开展红色基因培养皿大赛,利用每周成长成才课开展“共上一堂爱国主义思政课”,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疫情防控教育、国防教育等,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资助育人全过程。

二是强化励志成才教育。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一方面,学院通过选树典型开展“自强之星”经验交流会,开展励志观影等线下活动;另一方面,学院借助“GUT桂工花生米”、“桂林理工大学学工在线”等校内媒体平台和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校外媒体平台,宣传典型人物事迹和优秀育人案例,增加励志教育辐射度和影响力。

三是做好诚信主题教育。诚信不仅是处世之本,也是立业之基。学院积极开展在校学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强化诚信科研意识,恪守学术规范。通过课堂授课、主题征文、知识竞赛等方式开展奖助学金、诚信考试、助学贷款毕业生还款教育等诚信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是涵养感恩意识教育。青年要有饮水思源、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学院利用寒暑假开展“五个一”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弘扬传统美德,感恩父母养育”为主题的感恩意识教育,即鼓励学生回到家帮父母做一件家务,例如为父母做一顿好饭、干农活等。此外,学院将持续开展感恩主题演讲、主题征文、主题书法展等活动,生动形象培育感恩意识,做好感恩教育。

五是搭载社会责任感教育。学院坚持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体验式教育的价值导引作用,鼓励学生以行动回馈社会。学院利用寒暑假开展“五个一”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尝试接触社会,理解劳动不易”为主题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即鼓励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防疫志愿者等。此外,学院持续开展暑期义务支教、善款募捐、暖冬行动等活动,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

2)领航计划:卓尔不“钒”,以学风建设领衔专业知识技能提升

学院坚持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聚焦“化生青语”系列专题讲座、朋辈结对帮扶、双率提升(考研升学率、四级通过率)、典型宣传等四个方面加强学风建设,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业认同感,引导学生提升“愿学”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好学”的内生动力,形成人人“乐学”的优良学风。

一是办好“化生青语”系列专题讲座。学院联合专业教师代表开展“师生相约话成长 携手共进向未来”主题系列讲座。每年学期末开展学生最喜爱的主讲教师、讲座主题征集与投票活动,选择12-16个学生最喜爱的讲座主题安排专业教师进行主讲。

二是做好“1+1”校内朋辈结对帮扶。本年度结合本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情况,为挂科较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配备一名优秀党员学长进行点对点指导。指导方向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技巧和生活节奏等,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节奏,合理应对危机问题。

三是抓好考研升学率、四级通过率双率提升。在考研升学率方面,学院根据学生情况及专业特点,通过考研引导与规划、专业学习与培养、复习指导与报考、复试指导与调剂、考研服务与政策,选聘优秀榜样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制考研方案,跟踪考研过程,落实考研成果。在英语四级通过率方面,学院通过将报考学生按英语基础高低程度划分为不同班级,并借助“三早一晚”契机,针对词汇、阅读、写作、听力等专项制定英语学习计划。招募优秀党员困难生,协助做好监督帮扶工作。在辅导之余,举办英语单词竞赛、英语角等活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在临近考试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测试,帮助同学们适应考试流程,以便更好应对考试。

四是做好优秀学生典型宣传。一方面,学院开展“点赞化生”优秀学生颁奖仪式。通过风华学子评选,选树标杆旗帜,表彰学术之星、文体之星、自强之星、科创之星、志愿之星,颁发证书和纪念品,营造互助互鉴、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强化生涯正向激励,促进榜样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发挥。另一方面,学院积极接洽校内外媒体资源,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网络宣传教育,依托人民网、中国网、新浪广西、桂林生活网等主流媒体平台拓宽活动宣传覆盖面、辐射度和影响力,为塑造资助育人品牌添翼。

3)助航计划:“铜”心协力,以心理疏导助力心理素质能力提升

学院牢牢树立“大思政”观和“大心理”育人观,强化“校-院-班-寝”四级预警协同制度,坚持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双线协同,创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用心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品质。

一是坚持实施隐性涵育计划,做好团体辅导工作。学院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性特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文艺、美育相结合,开展“凝心杯”气排球比赛、“阳光心态、健康成长”微视频比赛、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等团体活动,培养大学生积极情感和健康心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暂时的困境,树立自立自强的价值观。

二是坚持完善“一人一档”制度,做好个体咨询服务。学院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需求,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校医院医生、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室长等群体,健全四级预警协同制度,对心理高危学生逐一研判,制定“一生一策”干预帮扶方案,加强人文关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心理档案动态管理,确保实现定期追踪、及时干预。

三是创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人际关系辅导。学院根据理工类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提出构建“二一四”联动体系,即通过宿舍安全教育、人际关系改善教育两条路线,联动“学校—学院—学生—家庭”四方力量,共同营造和谐女生宿舍。

4)扬帆计划:百花齐“钫”,以就业帮扶敦促求职创业能力提升

学院贯彻落实“一把手”责任制,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伴生的,诸如求职能力较低、社会支持资源较弱、社会化能力不足等问题,重点做好职业能力培训、职业形象提升、求职结对帮扶、校企联动助力等四项任务,打通从就学资助到就业帮扶的最后一公里,为彰显资源集约、责任明确、流程科学、高效持续的社会效益赋能。

一是开展求职模拟招聘大赛和简历大赛。学院每年9月中旬根据就业工作安排,开展求职模拟招聘大赛,通过班级初赛、学院决赛两轮竞争,帮助学生提前适应招聘面试流程,帮助学生掌握面试技巧。与此同时,收集全体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简历,通过简历评选帮助他们了解简历构成,进而引导他们掌握简历写作技巧,最终完成个人简历。

二是开展“菁彩定格”职业形象照拍摄活动。学院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实需求出发,借助“党建+双创”平台场地优势,在每年秋招、春招等招聘旺季前夕开展形象照主题特色摄影活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外塑形象,提升学生求职自信心。

三是开展重点群体毕业生“一对一”结对帮扶。学院建立和完善“校级—院级—班级”三级帮扶联动机制,以学生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为主要结对对象,建立“一生一策”困难生求职档案,压紧压实责任,制定多元帮扶措施,了解、摸清每一位重点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就业困难,做到精准帮扶。

四是开展校企联动企业家求职就业主题沙龙。学院通过邀请优秀校友、行业知名企业家分享求职创业经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聚焦“我行、我能”的实践体验积累,精准锻炼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标岗位技术能力,靶向驱动学生求职力。

三、工作成效

一是理论成果方面,学院不断加强特色资助品牌建设,并将好的做法归纳总结形成理论文章和研究课题,已形成2篇典型案例和1篇资助特色理论研究论文。

二是氛围营造方面,学院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累计在校内主流媒体上发布资助相关新闻16篇,开展主题演讲、征文、书法、短视频创作等比赛4次,累计获得校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参与学生300余人次。

三是立德树人方面,学院坚持把成立奖助学金宣讲团作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重要载体,把优秀学子的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制作相关微信推文10余篇,激励广大高校学生以榜样为镜,向榜样看齐。

四、经验总结

1.创新育人思路,聚焦扶志扶德实效

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育人导向,依托全国样板党支部、区级“三全育人”示范院系、区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科专业竞赛平台,积极构建“课程思政”与学科竞赛双驱动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受助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将“育人”全方位贯彻融入到资助工作中。

2.创新育人模式,助推育人质量提升

一是强化心智赋能,夯实理想信念。学院依托党建特色品牌,把资助工作与爱国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受助学生热爱生活、励志成才、知礼感恩、报效国家、服务社会。二是突出学业赋能,奠定良好学风。学院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团体辅导、一对一学业帮扶等活动,引导受助学生培植希望、充分挖掘自身内在潜能。三是注重实践赋能,助力筑梦圆梦。学院着力打造校企互联互通的“立交桥”,并依托“多巴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考研、就业、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增强受助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求职就业能力。

3.创新育人机制,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一是完善精准认定工作机制,健全资助育人制度,精准、规范学生资助工作流程,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二是探索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依托30余家企业合作,聘请企业导师20余名,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参与校内外课堂教学、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指导等工作。同时调动各级队伍的积极性,推动社会资源支持和参与资助育人,提供高质量教育与服务,共同担负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


上一条:我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党日活动
下一条:【样板支部】化学与化工教研室组织“迎评促建”教学公开课观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