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设置
专业名称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本科专业 |
化工与制药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1986) |
应用化学(2000) |
生物工程(2005) |
生物工程(2005) |
硕士专业 |
化学 |
分析化学(2000) |
化学工程与技术(2011) |
应用化学(2003) |
化学工艺(2007) |
化学工程领域(2010) |
|
博士专业 |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分析监测方向)(2013) |
|
二、硕士研究生专业介绍
1.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是人们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是解决有关物质体系问题的关键技术。分析化学学科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士点建设支撑学科方向之一,并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招收环境分析化学方向博士生。2000年在广西高校中首个获得分析化学专业硕士授予权,并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提供的2007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中位居广西高校前列。本学科拥有“分析化学”广西精品课程、“仪器分析”校级精品课程和“现代仪器分析导论”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本学科拥有较为完善的分析仪器设备,拥有电磁化学功能物质广西重点实验室、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化学与材料”广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应用化学”广西重点学科、“食品安全与检测”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2.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包括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应用化学、生物化工五个二级硕士点。研究方向涉及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与新技术、工业催化工程与技术、电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现代分析测试及传感技术。该学科为博士点建设支撑学科,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广西区优秀教学团队-化学化工教学团队、广西电磁化学功能物质重点实验室、广西电化学新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
3.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
化学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主要培养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工业催化、电化学工程、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工业分析、化学制药工程等领域的产品研制、工艺开发、装置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测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依托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分析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该专业属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精细化工工程与技术、催化工程与技术、应用电化学、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现代分析测试及传感技术。该学位点拥有国家和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优秀教学团队,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三、师资力量 点此查看导师介绍
学院院现有教职工近90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20人,副高职称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6人;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4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第二层次”人选1名、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名、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名、广西高校卓越学者1名、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资助教师2名、桂林理工大学拔尖人才4名。另聘广西区“特聘专家”2名。
四、教学科研平台
平台 |
类别 |
名称 |
级别 |
教学平台 |
特色本科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
国家级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化学工程(硕士) |
国家级 |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自治区级 |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化学工程与工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国家级 |
化学与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自治区级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普通化学 |
国家级 |
精品课程 |
普通化学 |
国家级 |
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
自治区级 |
教学团队 |
化学化工 |
自治区级 |
科研平台 |
重点实验室 |
电磁化学功能物质广西区重点实验室 |
自治区级 |
应用电化学新技术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
教育厅级 |
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
教育厅级 |
重点学科 |
应用化学 |
自治区级 |
创新团队 |
“食品安全与检测”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 |
自治区级 |
“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
教育厅级 |
广西科学实验中心 |
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测试分析分中心 |
自治区级 |
协同创新中心 |
广西有色金属隐伏矿床勘查及材料开发协同中心 |
自治区级 |
广西特聘专家岗位 |
应用电化学新技术 |
自治区级 |
环境与食品分析新技术 |
自治区级 |
生物质化工 |
自治区级 |
五、教学科研成果
2009年学院成立以来承担自治区教学研究改革课题50多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多媒体课件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广西区级教学奖励10余项。出版教材15部,同时获得2006-2008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近三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地区/青年项目、“863”计划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80余项,累计到位研究总经费2000余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其中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近200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多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
六、学生培养质量
学院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建有“桂林地质矿产研究院”、“桂林优利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地矿测试中心”、“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柳州化工集团”、“集琦实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贵港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等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近三年来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150余项,与导师合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获优秀毕业论文近30篇,参编专著或教材多部。研究生就业率为98%,13人考取博士研究生,其中有的考取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厦门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
我院学生2015年在香港大学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智慧城市”专项赛中获得二等奖(广西唯一)
我院研究生参加2016年“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并获银奖
我院学生在2017年“东华科技-陕鼓杯”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