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14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开始建设。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李建平教授。
一、实验室目标与定位
广西高校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旨在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人口与健康”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务院及自治区“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广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和“广西食品安全监测计划”,瞄准国内外食品安全与检测研究的前沿课题,从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评价方法”、“控制手段”等主题入手,解决食品安全相关关键问题,为广西的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体系和创新平台。确定了本实验室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二、实验室研究方向
1.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方向
(1)食品中毒害物的高灵敏化学及生物传感器、高灵敏型电化学分析新方法研究。主要针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的化学或生物污染物,开展高灵敏化学及生物传感器、高灵敏伏安分析新方法、药物残留的新型电化学分析等应用基础研究。研究新型分子印迹材料在食品中微量元素分析和农兽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2)食品中营养成分、污染物、辅料、添加剂分析方法及复杂体系无干扰分析方法研究。结合光谱学以及光电测量技术,研究食品营养成分、食品中污染物质、食品辅助材料及食品添加剂分析的新检测方法。研究开发复杂体系无干扰分析方法的应用。
(3)复杂食品基质分离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色谱和分离新技术、纸微流控分析研究。针对复杂食品基质分析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技术关键,开展特异性识别、快速分离富集技术以及色谱分离与分析技术等的研究。开发新型纸微流控分析装置制备及相关便携式现场快速检测平台。
2.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研究方向
(1)影响食品安全的外源性物质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健康效应研究。针对食品中可能的有毒有害的环境污染物(如农药、兽药、添加剂、激素、重金属等)的来源及分布进行研究。以牛奶、大米及其他典型农产品等食品为代表,对其中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物来源进行分析研究,为了解典型食品中环境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撑,进而结合流行病学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
(2)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毒理机制研究。利用光谱法、电化学法、色谱法等,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部分典型的功能蛋白质(如转运蛋白、免疫蛋白和激素受体蛋白等)的作用机制,为了解典型有机污染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及防治方法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指导。
3.食品安全评价与控制研究方向
(1)食品安全评价生物学基础研究。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组分和功能因子的变化及其对于食品加工性能、食品品质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揭示食品组分和功能因子变化机制,为食品安全评价与控制奠定化学和生物学理论基础;开展转基因食品的基因片段、蛋白表达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其安全评价;针对食品生产中细菌及其毒素、霉菌及其毒素等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的影响,开展污染来源、标志物筛选、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建立食品安全科学评价体系和预警体系。
(2)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以食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食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食品品质控制技术研究为重点,研究外源有害污染物积累及变化规律与控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消长规律与控制、加工过程新生有害物的产生机制与控制、包装材料有害因子迁移规律与控制等食品安全关键控制技术。